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的适用性
制定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和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,要以颗粒
物来源解析结果为依据。各地应根据“标本兼治”、“因地制宜与
循序渐进”原则,结合环境管理目标、需求,以及开展颗粒物来源
解析工作所需的基础条件(基础数据、技术能力等),选择适合实
际情况的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。
目前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源清单法、源模型
法和受体模型法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的适用性见表1。
表1 主要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的适用性
技术方法优势和局限性必备条件可达目标
源清单法
方法简单、易操作,定性或
半定量识别有组织污染源
收集统计基准年研
究区域各污染源污
染物排放量
得到排放源清单及重点排放
区域和重点排放源的污染物
排放量
源模型法
定量识别污染的本地和区域
来源,可预测;解析源强未
知的源类尤其是颗粒物开放
源贡献困难
建立与源模型要求相
适应的高时间和高空
间分辨率的排放源清
单、气象要素场
定量解析本地和区域各类源
的贡献;针对具有可靠排放源
清单的点源,定量给出贡献值
与分担率;对于面源和线源,
定量解析各源类的贡献
— 7 —
技术方法优势和局限性必备条件可达目标
受体模型法
可有效解析开放源贡献;定
量解析污染源类,不依赖详
细的源强信息和气象场;不
可预测
采集颗粒物样品,分
析颗粒物化学组成
定量解析各污染源类,尤其是
源强难以确定的各颗粒物开
放源类的贡献值与分担率,识
别主要排放源类的来向
源模型与受
体模型联用
定量解析污染源的贡献;工
作量大,成本高
建立高分辨率的排放
源清单和气象要素
场;采集颗粒物样品
定量给出污染源贡献值与分
担率,定量解析出本地和区域
各类源的贡献
解析常态污染下颗粒物的来源,为制定长期颗粒物污染防治方
案提供支撑,建议使用受体模型;细颗粒物(PM2.5)污染突出的城市
或区域,建议受体模型和源模型联用。
解析重污染天气下颗粒物污染的来源,为颗粒物重污染应急响
应决策提供支撑,建议受体模型和源模型联用;同时基于在线高时
间分辨率的监测和模拟技术,开展快速源识别。
评估颗粒物污染的长期变化趋势和控制效果,建议使用受体模型。
评估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环境效益,建议使用源模型。
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基础较好的重点区域,如京津冀地区等,
建议在动态更新污染源清单的基础上,采用源模型和受体模型联用
解析本地和区域的颗粒物来源;其他城市或区域根据自身条件,以
受体模型为基础开展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,并逐步建立颗粒物源成
分谱、详细的动态源排放清单和模型联用的方法体系。